公司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记者 吕超 通讯员 余松 马颖颖 报道:在丹江口市的校园里,体育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训练,而是扎根校情的特色绽放。近年来,该市围绕田径、三大球、地方特色项目三大类别,构建起“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让运动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鲜活教材。
清晨的耐力跑、大课间的体能训练、课后的专项打磨这些场景构成大坝教育集团田径场上最鲜活的日常图景。该集团构建了“小学兴趣启蒙初中特长强化高中衔接输送”全链条培养链条,做精做细跑、跳、投等基础项目。
“我们不追求全员竞技,但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田径的魅力。”该校田径教练介绍,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课程,低年级开设趣味障碍跑,高年级组织专项训练,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在徐家沟小学,田径的活力渗透在课间活动与体育课的点滴之中。学校突破传统竞技框架,将田径运动转化为全员参与的快乐体验:低年级的障碍闯关把跨栏变成“过小桥”,把接力跑变成“传花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基础技能;高年级则通过短跑比赛、跳远挑战赛等形式开展班级联赛,让竞技热情点燃整个校园。
这种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该市田径健儿在省级赛事中斩获近40枚金牌,林梦琪等尖子选手更打破省纪录,大坝教育集团每年向十堰市重点高中输送5至10名体育特长生。田径不仅打开了升学通道,更让孩子们收获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足球在红旗教育集团的校园里占据特殊地位。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该集团组建覆盖小学到初中的足球梯队,开发校本教材融入日常教学,并独创“足球+”跨学科融合模式语文课上撰写赛事报道、美术课上设计队徽、音乐课上编排足球操,推动足球文化向多学科渗透。近年来,该集团足球队在市级联赛中连续夺冠,带动全校体育氛围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
篮球运动在习家店镇小学、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丹江口市实验小学呈蓬勃发展之势。习家店镇小学将篮球设为课后服务核心课程,通过每天1小时的训练,让孩子们锤炼技能,领悟拼搏精神;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依托初中部组建校队,与小学部形成梯次衔接的培养体系;丹江口市实验小学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及构建专业训练梯队,打造活力四射的篮球特色校园。
排球运动在该市实现中小学梯次衔接。在肖家沟小学的排球课上,学生借助“垫气球”等游戏化教学方式,练习垫球技巧;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初中部排球队开展实战对抗赛,队员大多来自肖家沟小学。这种“小学打基础、初中出成绩”的衔接模式,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链条。
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地理优势,丹江口市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成为体教融合的亮丽名片。
徐家沟小学依托室内游泳馆,从三年级起开设游泳必修课,并配备持证教练和专业救生员,确保每位学生小学毕业时掌握游泳技能。该校游泳队在省青少年冠军赛中屡创佳绩,更培养出打破赛事纪录的选手。
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的皮划艇项目走出“依水兴水”特色路径。学校在丹江口水库旁设立训练基地,选拔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训练。近三年,该校队员在省级及以上赛事中斩获11金7银5铜,16人入选省队。
此外,丹江口市的武术教育在张家营小学、六里坪小学等校落地生根。张家营小学将太极拳融入课间操;六里坪小学开设武术社团。“习武不仅能强身,更能磨炼意志。”六里坪小学教练唐善超表示,该校武术队在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尚武精神”已融入学生品格。
从田径场上的奋力冲刺到球场上的默契配合,从碧波中的劈波斩浪到武馆里的一招一式,丹江口的“一校一品”不是简单的特色叠加,而是将体育精神融入办学理念。“每个学校的特色项目,都是五育并举的具体抓手,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在运动中找到热爱、收获成长。”丹江口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孔繁盛的话道出了教育的初心。